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/动态新闻/县区动态

田野“土专家”走进学术殿堂:晋宁农民学员与中国农大党支部点燃乡村振兴“新火花”

来源: 晋宁区农业农村局   时间:2025-06-26 17:42

党建红,引领丰收金;校地连,共绘振兴图。近日,一场跨越千里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在中国农业大学上演——昆明市晋宁区82名高素质农民培育“学用贯通”学员,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田野的期盼,走进学术殿堂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由学员党员组成的“云南晋宁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班临时党支部”,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本科党支部,携手点燃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赋能乡村振兴支部共建”活动。这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,更是一次以党建为纽带,深度链接高校智力与乡村实践的创新探索。

640 (5)

堡垒“强起来”:田野里的党支部,挺进学术前沿阵地。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在晋宁区精心组织下,培训班成立伊始,一个特殊的“战斗堡垒”——临时党支部便应运而生。学员党员飞蓉被推选为支部书记,17名党员学员佩戴党员徽章,亮明身份,成为这支“新农人”队伍的核心引擎。在京学习期间,这个来自田野的党支部没有一刻停歇:重温入党誓词,初心在胸中激荡;参观红色教育基地,汲取奋进力量;将党课融入乡村振兴理论课堂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找到落脚点。“学理论、强本领、促振兴”,成为学员们心中最嘹亮的号角,一个流动的红色学习阵地牢牢扎根。

智慧“撞出来”:高校“智囊团”与乡村“实干家”的深度对话。共建活动的核心,是一场极具张力的“思想风暴”。在临时党支部与中国农大党支部共同搭建的平台上,“象牙塔”里的学术智慧与“黄土地”上的实践难题,实现了前所未有地深度碰撞与交融。

议题聚焦痛点:双方目光如炬,直指乡村发展的核心——“产业如何升级?品牌如何打造?集体经济如何破冰?”农大师生的专业视角,带来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案例与前沿理论,犹如打开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。

难题直击现实:晋宁的学员们则毫不避讳,将家乡花卉、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中遭遇的技术瓶颈、市场困境、人才短板等“硬骨头”一一抛出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真问题,正是理论研究的鲜活样本。

模式创新赋能:活动突破“你讲我听”的传统模式,采用“理论讲解+案例剖析+实地考察”的立体化互动。农大的实验室、试验田成为生动的课堂,晋宁的实践经验成为宝贵的案例库。“田野难题”找到了“学术方案”,“高校智慧”获得了“实践校验”,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。

640

动能“燃起来”:从“学员”到“先锋”,蓝图落地田野。共建的成果,绝不止于思想的火花,更在于点燃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燎原之火。在临时党支部的引领下,“乡村振兴先锋小组”迅速集结。学员们摩拳擦掌,带着从农大汲取的“真经”和共建激发的灵感,量身定制“一户一策”的发展蓝图:有人瞄准智慧农业,计划将农大推荐的精准灌溉、环境调控技术引入自家花卉大棚,让科技为“云花”插上翅膀;有人着手联合乡邻,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联农带农新机制,攥指成拳闯市场;更有人将品牌打造的理念深植于心,决心擦亮晋宁农产品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
640 (6)

“我们不仅是来学习的学员,更是带着使命的‘火种’!”临时党支部书记飞蓉的言语铿锵有力,“作为党员,把新技术、新理念、新模式带回去,点燃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热情,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!”她的眼神里,映照着学员们共同的心声:从课堂到田野,从理论到实践,党建引领下的培育,正锻造一支“带不走、能战斗”的乡村人才铁军。

晋宁区与中国农大的这场校地支部共建,是“党建引领人才培育”模式的生动实践与创新突破。它成功架起了一座联通学术前沿与乡土实践的坚固桥梁。通过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,高校的智力“活水”精准灌溉到基层发展的“沃土”,有效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。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,更是一个长效机制的起点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,其探索意义深远。

分享到:

友情链接

主办单位:昆明市农业农村局

技术支持:昆明信息港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344号

滇ICP备07000700号-1联系电话:0871-64149475网站地图网站标识:5301000025